來源:浙江在線-浙江日報 熊丙奇
近日,在第七屆復旦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,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表示,我國有40萬博士生拿著每月3000多元的收入在做研究工作,他建議增加投入,使博士生每個月收入達到1萬元,以實現培養(yǎng)頂級人才的目標。此言一出,迅速沖上熱搜,引發(fā)熱議。
毋庸諱言,我國博士生待遇偏低,確實是個老問題。早在2007年,時任國務院學位辦主任楊玉良就提出,我國博士生生活過得“不體面”。據楊玉良院士介紹,當時中國博士生的月收入大約在1000元至1200元左右。而15年后的今天,我國不少博士生的月收入,只增加了兩三百元,像劉元春校長所說的月收入3000元已經不錯了。而就是這一收入水平,也遠低于城鎮(zhèn)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,根據國家統(tǒng)計局的數據,我國2021年城鎮(zhèn)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7412元。
提高博士生待遇,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無需贅言。問題在于,如何提高?輿論建議,要大幅提高博士生國家助學金標準。而在筆者看來,博士生國家助學金標準可適度提高,但要從根本上解決博士生待遇偏低的問題,必須完善博士生導師制,建立導師資助制度。
我國不少博士生的主要收入,來源于博士生國家助學金。2017年,我國對博士生國家助學金資助標準進行了一次調整,將中央高校博士生從每生每年12000元提高到15000元,地方高校博士生從每生每年不低于10000元提高到不低于13000元。顯然,提高博士生國家助學金標準,會讓所有博士生受益,然而,鑒于全國在讀博士生高達50多萬,即便提高博士生國家助學金資助標準,也只會是人均幾百元的增幅,難以讓所有博士生過上“體面”的生活。
導致我國博士生待遇不高的更主要原因,是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導師制以及與之對應的導師資助制。教育部早在2004年就提出,要建立以科學研究為主導的導師負責制,實行與科學研究緊密聯(lián)系的導師資助制,要求導師拿出課題經費的一部分支付給研究生,用于他們的學習和生活。這也是發(fā)達國家資助研究生,尤其是博士生的基本制度。
但是,這一制度在現實中遭遇阻力。比如,有的導師沒有課題項目,或者課題經費不足,就很難資助博士生,比較普遍的情況是理工科博士生由于有導師資助,月收入有的達到五六千元甚至更高,而人文社會科學有的博士生則由于導師課題經費有限,在國家助學金之外,幾乎沒有導師資助金。但即使得到導師資助,也有博士生抱怨,自己變?yōu)閷煹摹按蚬ぷ小保瑢焺t成為“老板”。
這就需要進一步完善博士生導師制,明晰導師的權責,并改革我國的學術管理與評價體系。要明確導師的招生權、教育權與培養(yǎng)權,同時限制導師濫用職權侵犯學生的合法權益。在科研經費的配置上,要減少競爭性科研經費,增加非競爭性科研經費,即所有高校教師均可獲得經費,把高校教師、科研人員的精力從過去爭科研經費轉向重視學術研究,擺脫急功近利傾向,使導師有精力、財力認真培養(yǎng)學生,為博士生潛心攻讀學位創(chuàng)造良好的環(huán)境。
【作者為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】